發表文章

內容經濟侵蝕?!AI讓「長青」變「枯黃」

圖片
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AI爬蟲假裝成用戶,導致內容創作者面臨生存危機。新聞網站流量也因AI工具影響而大幅減少,整個內容經濟警報拉響。 維基百科被譽為「人類最後一座免費燈塔」知識堡壘,10 月 17 日官方部落格承認,真實(人類)流量過去幾個月 下跌 8% 。更殘酷的是,這 8% 是在剔除「偽裝成人的 AI 爬蟲」後的真實數字,那些爬蟲 5 月還假裝成巴西網友,狂刷 50% 流量,結果一拆穿,全是來偷內容的。 這不僅是維基的悲歌,更是整個內容經濟的警鐘。 CNN 一年掉 30% 流量、 《每日郵報》 被 AIO擋在門外後點擊率腰斬、你的部落格「常青文」從日進數千元廣告費變成鬼域……全都因為同一個兇手:AI 把「答案」直接塞到你眼前,網站只剩骨頭。 AI 饕餮鯨吞維基流量 AI如饕餮般悄然吞噬內容,維基百科流量下滑8%,讓整個內容經濟面臨危機。用戶無需點擊原始連結,直接獲取答案,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AI不僅重塑搜尋體驗,更像一頭饕餮,悄無聲息地吞噬全球內容帝國根基。以維基百科為例,這座知識燈塔,正經歷浩劫。根據Wikimedia基金會2025年10月的最新報告,(人類)網站訪問量較去年同期下跌8%,這一數字在更新機器人偵測系統後更顯得觸目驚心。 諷刺的是,AI模型如ChatGPT和Google Gemini,正是靠維基的海量內容訓練而成,卻如今直接在搜尋頁吐出摘要,讓用戶無需點擊原始連結。 拿一個例子來說:搜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往你會直奔維基頁面,瀏覽詳盡條目、點擊相關連結,甚至捐款支持。但現在AIO像個自負的講解員,一口氣吐出精華摘要,配上圖表和引用,讓你滿足離去。結果呢?維基的志願社群萎縮,捐款銳減,基礎設施岌岌可危。 更可笑的是,自2024年以來,AI爬蟲的頻寬消耗激增50%,佔用維基數據中心65%的流量,AI大快朵頤內容,卻不付一毛錢。 這場「免費餐食」正蔓延所有內容網站,AI變成數位蝗蟲大軍。 零點擊 媒體流量斷崖崩落 零點擊搜尋如同一堵無形的牆,讓媒體流量驟降。Google的AI摘要直接滿足用戶需求,媒體網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流量崩潰成為新常態。 維基的慘劇僅是冰山一角,整個媒體界正陷入零點擊搜尋的深淵。Google的AIO像一堵無形的牆,擋在搜尋結果上方,直接奉上AI摘要,讓用戶「指不出戶」就解決資訊需求。想像你搜尋「最新川普新聞」,...

2025年9月:泛娛樂席捲61.7%流量 贏輸兩極

圖片
2025年9月,Google的垃圾內容更新導致台灣媒體流量分佈劇變,娛樂與18禁內容急劇上升,生活與社會類議題顯著下滑,顯示出媒體需適應新興趨勢以維持競爭力。 2025年9月,台灣媒體隨著Google於8月26日至9月22日滾動實施的「August 2025 spam update」(垃圾內容更新),這次更新直接影響搜尋流量分佈。9月Top25關鍵字整體趨勢不再是反映社會公共利益或突發事件,而是被少數高情緒、高點擊率的內容主導。9月議題權重顯著向娛樂(47.14%)與政治(17.25%)與18禁(14.56%)傾斜,生活類大幅下滑-22.46個百分比,社會類下滑-10.12個百分比,國際類下滑-7.06個百分比,財經類則消失在TOP25之中。 2025年9月,台灣媒體流量分佈發生變化,顯示出各媒體策略調整以適應演算法更新衝擊。 在媒體競爭方面,Mirror(+7.94個百分比)、SETN(+6.80個百分比)與BT(+4.08個百分比)成為最大贏家,這主要歸功於其對高點擊率、非傳統新聞(娛樂與18禁)的高度掌握。相對地,先前佔有優勢的媒體如UDN、CNA 和BW則經歷顯著市佔下滑。 《媒體潮汐誌》基於SimilarWeb台灣TOP 20媒體搜尋點擊數據,分析9月TOP 25熱門關鍵字趨勢,探討垃圾內容更新對不同媒體類型的影響。整體而言,演算法更新放大「馬太效應」,權威內容與垂直領域成為生存關鍵。 9月議題趨勢:娛樂主導、硬軟失衡 2025年9月,娛樂類新聞點擊量激增至47.14%,成為主導議題。名人事件如于朦朧墜樓和江祖平性侵案吸引大量關注,顯示閱聽眾對娛樂內容的強烈偏好。 在2025年9月,新聞議題分佈明顯轉變,娛樂類新聞熱度驟然上升,成為9月主導力量。娛樂類點擊量從8月的13.85%激增至47.14%,成為最大類別,顯示出閱聽眾對名人八卦、神曲內容強烈偏好。這一變化的背後,關鍵字如「于朦朧墜樓」(15.83%)和「江祖平遭性侵」(14.91%)成為焦點,吸引了大量點擊,顯示出名人事件對媒體流量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18禁類話題也顯示強勁增長,總佔比高達14.56%,僅次於政治類17.25%,其中「台灣臀后」(11.85%)的點擊量尤為突出。這些議題的短期熱度反映了媒體在流量低潮期間的策略調整,急需透過引人注目的內容來吸引閱聽眾的注意。 2025年9月,娛樂類新聞...

2025年9月:垃圾更新衝擊 誰站穩腳跟?

圖片
媒體訪客量微幅下滑,獨立訪客量減少-0.49%。頭部媒體面臨壓力,中後段媒體下滑嚴重,尾段媒體則意外反彈,顯示資源向利基內容傾斜。此趨勢與Google的垃圾內容更新密切相關。 2025年9月,台灣媒體整體訪客量呈現微幅下滑,TOP 20媒體的月平均獨立訪客量(UV)消長率為-0.49%。這一數字看似平穩,卻掩蓋了內部劇烈的分化:頭部媒體持續承壓,中後段下滑嚴重,而尾段媒體則意外反彈,顯示資源正向利基內容傾斜。 根據SimilarWeb數據,這一趨勢與Google於2025年8月26日啟動的「August 2025 Spam Update」(垃圾內容更新)密切相關,該更新於9月22日完成滾動部署,持續約27天,旨在懲罰低價值聚合與操縱性內容,優先提升「有幫助內容」(Helpful Content)的可見度。 前10大媒體流量下跌-1.35%,中段班更重挫-7%。相對地,後段班媒體訪客量逆勢增長+19.38%,顯示利基內容的時代已來臨,原創深度媒體迎來新機會。 具體數據顯示,前10大媒體流量合計下跌-1.35%,中段班(11-15名)更是重挫-7.00%。相對而言,後段班(16-20名)媒體訪客量卻逆勢增長+19.38%,成為最大黑馬,這一現象主要受到單一媒體的驚人表現推動,顯示出「利基為王」的時代可能已經來臨。 在這場更新餘波中,媒體進入內容品質重估的過渡期:依賴垃圾內容的網站加速邊緣化,原創深度媒體則迎來機會。《媒體潮汐誌》剖析9月消長狀況,探討媒體分化狀況。 一、垃圾更新關鍵洞察 垃圾內容更新導致媒體流量劇烈波動,初期下滑後逐漸回升。強調E-E-A-T原則的內容獲得青睞,聚合型網站則面臨挑戰,顯示出高品質內容的重要性。 Google的2025年8月垃圾內容更新,針對全球所有語言網站,透過SpamBrain系統自動偵測並降權低品質內容,強調E-E-A-T原則(經驗、專業、權威、可信)。更新時序顯示台灣媒體的「先抑後揚」格局:啟動期(8月26-31日)訪客量平均下滑-5%,許多網站在24小時內排名波動;中間階段(9月1-8日)相對平穩;高峰期(9月9-21日)索引問題頻發,訪客量下滑-12%;完成後(9月22-30日)恢復增長+6%。 從每日數據估計,更新滾動期(9月1-22日)訪客量較8月同期下滑-8%;餘波期(9月23-30日)回升+6%。高峰日9月21日,低谷9...

「中斷時間序列」ITS在媒體網站的深度應用

圖片
中斷時間序列迴歸分析(ITS)能有效分析媒體網站流量的突變,幫助識別流量變化的結構性轉折,從而為網站改版和演算法調整提供數據支持,確保競爭優勢。 每一次網站改版、平台演算法更新,或是地牛翻身突發新聞事件,都可能在媒體網站的流量曲線中鑿刻出明顯斷層。這些變化究竟是短暫波動,還是深具結構性的轉折?在傳統的趨勢分析和平均比較方法,這個問題往往模糊不清。然而,對於流量高度波動、競爭激烈的新聞媒體界而言,精準量化這些轉折點的影響,是決定存亡的關鍵。 在媒體轉折點,看見數據斷層線 在此背景下,「中斷時間序列迴歸分析 」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Regression, ITS)宛如一道光,照亮了網站流量黑箱。這種專為分析「政策、事件或干預」對時間序列資料影響的統計方法,能精準識別並量化:網站改版是否實質提升了使用者停留時間?Google AI Overviews (AIO) 的引入是否真的導致了「零點擊」危機?特定新聞事件(如近期洪災重創花蓮光復鄉、大罷免)又如何重塑了受眾的行為模式? ITS能精確分析媒體網站流量的變化,揭示改版、演算法更新及重大事件對使用者行為的影響,幫助媒體在數據驅動的時代做出明智決策。 ITS 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變化」,更揭示「變化是從何時開始、持續多久、幅度多大」。 面對Google 搜尋演算法不斷進化,特別是AIO對傳統搜尋流量的衝擊,以及社群平台內容推薦邏輯的變革,媒體網站已無法再僅憑直覺判斷。ITS正是那個流量羅盤,引導媒體在這個AI 迷霧 時代,找到數據驅動的轉型之路。 模型的魅力,流量黑箱之光 中斷時間序列迴歸分析(ITS)如同一把鑰匙,能夠精確揭示網站流量的變化,分析介入點對用戶行為的影響,幫助媒體在數據驅動的時代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中斷時間序列迴歸分析(ITS)的核心概念,如同一場精密的「準實驗」。想像台灣新聞網站的流量如同大漢溪,用戶是川流不息的魚群。當我們在河道中設置一道「水閘」變因,例如,某新聞網站導入了新的付費訂閱牆,或 Google 全面推動AIO,這個水閘便是我們的「介入點」。ITS的魅力,就在於它能以科學方式評估這個水閘的開啟,對於上游與下游魚群數量(流量)、活動頻率(互動率)產生了什麼樣的即時(Level Change)與長期趨勢(Trend Change)變化。 1.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