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視角 解讀 2025 年 3 月 Google 核心更新

2025年3月13日,Google推出三月核心演算法更新,旨在提升搜尋結果的相關性,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滿意內容。這次更新不僅是例行調整,還反映了使用者行為和內容生態的變化。
2025年3月13日,Google推出三月核心演算法更新,旨在提升搜尋結果的相關性,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滿意內容。這次更新不僅是例行調整,還反映了使用者行為和內容生態的變化。

2025 年 3 月 13 日,Google 正式推出今年的三月核心演算法更新( March 2025 core update ),官方將這次更新定位為「常規更新」(Regular Update),目的是提升搜尋結果的相關性,讓使用者能更快找到滿意的內容。乍看之下,這不過是 Google 年復一年的例行調整,但若跳脫傳統 SEO 的框架,從使用者行為、Google 的長期策略以及內容生態的變化來重新審視,或許能挖出一些與網路常見論點不同的「小洞察」。

表面常規更新,實則暗藏轉向?

這次更新影響全球所有語言和地區,預計需要兩週逐步完成。Google 強調,這不是針對特定網站的懲罰,而是要「提升或獎勵」優質網頁,並將影響 Google 探索(Discover)、精選摘要等功能。官方還特別提到,這次更新將延續 到 2025 年之後一系列改進的方向,重點放在提升內容創作者的能見度。表面上,這聽起來像是 Google 一貫的「使用者至上」口號,但若細究背後的脈絡,這次更新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意圖。

網路上多數討論圍繞著「如何應對排名變化」或「怎麼優化 E-E-A-T(經驗、專業、權威、信任)」這類技術建議。然而,這次更新的真正焦點或許不在技術層面,而是 Google 對當前數位內容生態困境的回應——使用者對搜尋結果的信任逐漸下滑,Google 有能力提供更有「價值」的原創性內容。資訊過載越來越嚴重,使用者對搜尋結果的品質要求已大幅改變,Google 意識到單純依賴既有演算法已經不足以滿足需求,而必須重新調整「優質內容」定義

此次Google更新影響全球,強調提升優質網頁,並將影響Discover和精選摘要功能。更新背後反映使用者對搜尋結果信任下降,Google需重新定義「優質內容」,以應對資訊過載與品質要求變化。
此次Google更新影響全球,強調提升優質網頁,並將影響Discover和精選摘要功能。更新背後反映使用者對搜尋結果信任下降,Google需重新定義「優質內容」,以應對資訊過載與品質要求變化。

原創的春天,還是空頭支票?

Google 特別提到,這次更新將「呈現更多來自內容創作者的內容」,並表示部分改進已經生效,未來還會持續推進。對中小型內容網站或獨立創作網站來說,這話聽起來頗振奮人心。然而,SEO 社群對此卻抱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可能只是官方的「場面話」,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但換個角度想,就算不是一場公關秀,也會是 Google 在商業營運壓力與使用者需求轉變之間尋找平衡的試驗。

過去幾年,大型內容平台靠著資源優勢長期霸佔搜尋結果前幾頁,獨立創作網站的內容往往被淹沒。但最近的趨勢顯示,使用者開始厭倦滿屏的廣告文或千篇一律的資訊,反而更渴望真實、個人化、有深度的內容。如果這次更新真能兌現承諾,讓原創內容獲得更多曝光,或許代表 Google 想重建「搜尋生態多樣性」。只是,這不意味著每個創作網站都能輕鬆「躺贏」。真正被青睞的,可能是那些能夠結合專業與獨特觀點的深度內容,而不是一味追求熱門主題流水帳式陳述的報導,更不可能再是純堆砌熱門關鍵字詞的作法。

Google更新承諾提升內容創作者的能見度,鼓勵真實、個人化的深度內容。這對中小型網站是機會,但需避免隨波逐流,專注於提供獨到見解,才能在搜尋結果中脫穎而出。
Google更新承諾提升內容創作者的能見度,鼓勵真實、個人化的深度內容。這對中小型網站是機會,但需避免隨波逐流,專注於提供獨到見解,才能在搜尋結果中脫穎而出。

這其實是一場對內容網站的考驗:內容是否有獨到之處,而不是隨波逐流製造雜音。所謂「獨到之處」,指的是能否帶來新鮮的見解、實用的經驗或個人化的觀點;「隨波逐流製造雜音」,則是指追著熱門話題寫出一堆沒營養的文章,短期或許能撈點流量,長期卻只是資訊洪流中的泡沫。Google 這次更新像是在提醒大家:認真起來!別再用老套路混日子,得拿出真本事了。

【內容生活化例子】

假設「AI 工具」目前正夯熱門話題:

老派做法:

丟一篇「2025 年最佳 AI 工具推薦」,標題塞入「AI 工具」「最佳推薦」這些詞,但內容只是抄來的列表,毫無新意。這種文章在這次更新後恐怕很難存活。

新時代挑戰:

換成「用了一個月 AI 工具的心得:省下 10 小時卻碰上這些麻煩」,分享真實體驗與獨特觀點。這樣的內容更容易被 Google 視為「有幫助」,也更能打動讀者。

這場考驗不好應付。跟風很簡單,看看熱門話題模仿就好;但要講出自己的東西,得花心思觀察、反思,甚至得冒點風險——萬一觀點太小眾,會不會沒人看?這次更新就像一張篩子,分辨誰是原創,誰會被打成內容農場。

技術與人性的碰撞

技術層面,網站速度、行動裝置友善性、Core Web Vitals 等使用者體驗指標仍是關鍵,這一點從 Tony Wright 的 YouTube 影片也能得到佐證。但與其把這些當成 SEO 的待辦事項,不如從使用者的角度想想:現在的人耐心超少,對網頁體驗超挑剔。一個慢吞吞或不好操作的網站,可能還沒載完就被按掉,Google 自然不會給它好臉色。


不過,技術只是門面。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內容能不能留住人?Google 的演算法越來越像個「人腦」模擬人類判斷,能嗅出那些「看似有用實則空洞」的頁面。與其把時間花在微調技術細節上,不如回頭問自己:我這篇內容真的能幫到人,或讓人有所啟發嗎?這或許是這次更新想傳達的更大訊息。

排名波動是危機還是轉機?

每次核心更新,所有網站最緊張的就是排名和流量。Google 建議,若網站表現下滑,應檢視內容品質,並參考官方指南,專注打造「以人為本」的內容。只是,Google 也坦言,排名下降不一定代表網站有問題,也沒什麼萬靈丹能立刻救回來。這話聽起來像老調重彈,但細想卻有弦外之音:排名波動可能不再是成敗的唯一指標。

Google核心更新提醒網站管理者,排名下降不一定代表問題,應檢視內容品質並打造「以人為本」的內容。隨著流量分配多元化,網站需適應新形式,如短影片和互動體驗,以迎接挑戰與機會。
Google核心更新提醒網站管理者,排名下降不一定代表問題,應檢視內容品質並打造「以人為本」的內容。隨著流量分配多元化,網站需適應新形式,如短影片和互動體驗,以迎接挑戰與機會。

傳統 SEO 總把排名奉為圭臬,但現在 Google 的服務平台已延伸到 Discover、語音搜尋,甚至 AI 即時回答,單純的搜尋排名影響力正在下降。這次更新的全球影響和對創作者的重視,暗示流量分配可能正在洗牌,讓更多元的內容形式和曝光管道站上舞台。對網站管理者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與其執著於排名,不如思考如何讓內容適應更廣泛的呈現方式,例如短影片、問答式資訊或互動體驗。

長期生態演變,而非短暫震盪

截至 2025 年 3 月 14 日,第三方工具 Wincher 數據顯示,這次更新的波動性似乎尚未達到典型核心更新的劇烈程度。這可能意味著 Google 採取了更平滑的過渡策略,避免引發過大的混亂。但無論短期影響如何,這次更新都應被視為 Google 長期策略的一部分,而非孤立事件。

圖為Wincher「SERP 波動率指數」,3/13前後指數並無明顯波動起伏。(圖取自Wincher)
圖為Wincher「SERP 波動率指數」,3/13前後指數並無明顯波動起伏。(圖取自Wincher)

Google 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優化搜尋結果,而是打造一個進化的內容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優質的網站以及創作者能被看見,使用者能更快速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資訊,這次更新只是起點,後續的改進可能會進一步放大原創的角色,甚至改變我們對「搜尋」的傳統認知。

給內容網站的「非典型」建議

與其給出常見的 SEO 套路,不如分享幾個「不常見」的建議:

  • 別只追關鍵字:
    與其挖空心思搶熱門詞彙,跳脫關鍵字的框架,不如挖掘使用者潛在但未被滿足的需求,Google 可能正在尋找那些填補資訊空白的內容。

  • 說故事勝過堆資料:
    講故事,而不只是提供答案,數據和事實有分量,但故事更能觸動人心。試著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包裝你的專業知識,效果可能更好。

  • 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建立「關係」而非單次曝光,別只求單篇爆紅,與其追求單篇內容的爆發式流量,不如思考如何讓使用者願意回訪,甚至成為長期粉絲。

  • 擁抱不確定性:
    演算法會變,人心也會變。與其試圖破解 Google 的黑盒子,不如專注打造耐得住時間考驗的價值。
    Google 2025年三月核心演算法更新不僅是技術調整,更是內容網站重新思考「價值」的契機。勝出的網站應懂得使用者需求,而非單靠技巧。
    Google 2025年三月核心演算法更新不僅是技術調整,更是內容網站重新思考「價值」的契機。勝出的網站應懂得使用者需求,而非單靠技巧。

結語

Google 三月 2025 核心演算法更新看似是一場常規調整,但背後可能正在悄悄改寫搜尋遊戲規則。對內容網站來說,這不只是技術考驗,更是重新思考「價值」的契機。與其被排名牽著走,不如問問:這篇內容真的值得被看見嗎?Google 或許正用演算法提醒大家——

勝出的不是技巧高手,
而是懂使用者需求的網站。
Google更新非只技術調整,而是重構內容生態系統,從技術迷思轉向真實價值,考驗創作者能否提供獨到見解,最終勝出關鍵在於懂用戶,非懂算法。
Google更新非只技術調整,而是重構內容生態系統,從技術迷思轉向真實價值,考驗創作者能否提供獨到見解,最終勝出關鍵在於懂用戶,非懂算法。

留言

最近7日 大家都在閱讀…

「達摩克利斯」陰影 Il Foglio 元新聞的詰問

流量暴跌還是逆襲?2025年3月核心更新完成

與 Yahoo 分道揚鑣?!數據視角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