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克利斯」陰影 Il Foglio 元新聞的詰問

義大利《Il Foglio》於2025年3月18日推出全球首份完全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四頁增刊「Il Foglio AI」,挑戰傳統新聞模式,引發對新聞本質及記者角色的深刻討論。
義大利《Il Foglio》於2025年3月18日推出全球首份完全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四頁增刊「Il Foglio AI」,挑戰傳統新聞模式,引發對新聞本質及記者角色的深刻討論。(圖片截至 Il Foglio AI 官網)

在羅馬的報攤上,一份四頁的《Il Foglio AI》正掀起新聞業的認知革命。媒體的信任危機如影隨形,讀者的注意力如同散落在風中的蒲公英,難以凝聚。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大利一份以保守自由派立場著稱的報紙《Il Foglio》,於1996年創刊,長期以深度分析和獨特觀點著稱,他們於 2025 年 3月 18 日做出了一項驚人之舉,推出了一份名為「Il Foglio AI」的四頁增刊(接近台灣民眾習慣的認知的「特刊」),大膽宣稱這是全球首份完全由人工智慧(AI)生成的報紙。


   目錄 

 1.新聞價值的解構與重構 
 2.記者角色的量子躍遷
 3.透明性悖論的顯現

 4.媒體素養的終極考驗

小百科: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項為期一個月的實驗,挑戰了新聞業的傳統生產模式,引發了一場關於新聞本質與記者角色的深刻詰問與質詢,以及在 AI 時代,閱聽眾與資訊的關係。

顛覆傳統新聞的實驗場

《Il Foglio》總編輯Claudio Cerasa稱「Il Foglio AI」為「雙重實驗」,測試AI技術並探討新聞本質。AI生成的內容流暢卻缺乏消息來源,成為「新聞價值」的顯影劑。
《Il Foglio》總編輯Claudio Cerasa稱「Il Foglio AI」為「雙重實驗」,測試AI技術並探討新聞本質。AI生成的內容流暢卻缺乏引述消息來源,成為「新聞價值」的顯影劑。

《Il Foglio》的總編輯 Claudio Cerasa 將此定義為「雙重實驗」:既是 AI 技術的壓力測試,更是對「新聞本質」的哲學叩問。當AI生成的文章流暢度媲美人類記者,卻無引述消息來源與缺乏現場採訪時,這場實驗將實質成為「新聞價值」的顯影劑。他強調「Il Foglio AI」的所有內容,從精確的文章、醒目的標題、引人入勝的引言和簡潔的摘要,甚至連偶爾出現的諷刺語氣,都出自 AI 之手。

在這個實驗中,《Il Foglio》的編輯室裡,20多名記者正進行著角色轉換:人類記者的角色被極大簡化,他們不再撰寫報導,而是化身「提問工程師」,向基於 ChatGPT 開發的 AI 系統輸入指令提出問題,然後閱讀並評估 AI 的回覆內容。

這份 AI 特刊每日四頁,約含22篇文章和3篇社論,與傳統報紙一同發行,並同步在網路上提供閱覽。首期內容便觸及了義大利的川普支持者面臨矛盾處境、普丁「十次背叛」,以及義大利國內的經濟改革等熱議主題。Cerasa 將此舉視為一次大膽的嘗試,旨在將 AI 從學術理論帶入新聞實踐,探索其潛力與局限,並引導新聞業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

然而,「全球首份」的桂冠並非毫無爭議。有媒體報導指出,瑞典的報紙《Nöjesguiden》早在去年夏天可能就已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更令人警惕的是,過去一些 AI 在新聞領域的早期嘗試,例如知名科技媒體《CNET》曾被爆出未經明確標示地發布由 AI 生成的財經建議文章,結果出現嚴重錯誤;《洛杉磯時報》開發的 AI 偏見評估工具也因淡化了三K黨的負面影響而被迫撤回。這些案例都如同懸在新聞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提醒 AI 在新聞應用上潛在的風險。

《Il Foglio》自稱全球首份AI新聞,然而瑞典《Nöjesguiden》早有類似實驗,這引發了對其真實性的質疑。支持者認為AI能提升新聞效率,但過去如《CNET》的錯誤財經建議和《洛杉磯時報》的偏見評估工具撤回事件,則強調了AI在新聞應用中的潛在風險與挑戰,形成了激烈的對立。
《Il Foglio》自稱全球首份AI新聞,然而瑞典《Nöjesguiden》早有類似實驗,這引發了對其真實性的質疑。支持者認為AI能提升新聞效率,但過去如《CNET》的錯誤財經建議和《洛杉磯時報》的偏見評估工具撤回事件,則強調了AI在新聞應用中的潛在風險與挑戰,形成了激烈的對立。

對於《Il Foglio AI》的實驗,媒體和學界紛紛表達看法。《衛報》指出,AI 生成的文章結構清晰,易於閱讀,且文法上幾乎沒有錯誤,但卻缺乏新聞報導中至關重要的引述消息來源的說法,也就是完全沒有引述訊息來源,使得文章顯得有些冰冷和缺乏溫度。

《Poynter》則更為直接地批評「Il Foglio AI」在圖片和文章中出現了拼寫錯誤和事實不準確之處,同時質疑其 AI 倫理政策的模糊性以及對製作過程描述的含糊不清。Alexios Mantzarlis 甚至認為這更像是一個吸引眼球的「噱頭」,並預期實驗中可能會出現荒謬的結果,同時也對其背後的邏輯表示懷疑。值得一提的是,AI 生成的讀者來信雖然展現出一定的幽默感,例如一個關於 AI 無法正確訂購咖啡的例子,但也引發了關於 AI 是否會使人類變得「無用」的深刻討論。

然而,與其將《Il Foglio AI》的實驗簡單地視為「AI 入侵新聞業」或是「記者即將失業」的又一例證,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將其理解為《Il Foglio》在一個信任危機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透過一種極端且引人注目的方式,對「新聞」的邊界和「記者」的角色進行了一次深刻的重新定義。

「元新聞」的鏡像效應

假新聞如野火蔓延的今天,傳統新聞業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壓力。《Il Foglio》的這項實驗,或許並非真的有意用冰冷的機器完全取代富有情感和洞察力的人類記者、編輯,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元新聞」的表演。它透過將一個完全由機器生產的「新聞產品」呈現在讀者面前,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

《Il Foglio》的實驗並非意圖取代人類記者,而是透過機器生成的新聞產品,促使讀者重新思考新聞的本質與信任問題。
《Il Foglio》的實驗並非意圖取代人類記者,而是透過機器生成的新聞產品,促使讀者重新思考新聞的本質與信任問題。

1.新聞價值的解構與重構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新聞」的本質? 是對客觀事實的忠實羅列?是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是嚴謹的核實與平衡?還是僅僅是符合特定結構和語法的文字輸出?當 AI 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看似合格的文章時,人類記者那種基於經驗、倫理判斷、以及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所產生的獨特價值又體現在何處?

當AI能自動生成符合新聞格式的文本,人類記者的獨特性被迫顯影。《Deccan Chronicle》指出,首期 AI 撰寫的經濟改革分析,雖準確羅列稅改數據,卻未能捕捉到工會領袖訪談中的情緒張力。這恰巧印證了 2024 年密蘇里大學新聞學者 Jared Schroeder 的觀察:「 AI 的計算能力解放了記者,讓他們專注於機器難以複製的敘事藝術」

2.記者角色的量子躍遷

「記者」的角色是否正在悄然轉變? 從過去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如今的「提問者」和「審閱者」?如果 AI 能夠高效地生成大量文本,那麼記者最重要的技能是否變成了提出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問題,以及對 AI 的輸出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把關,以確保其準確性、公正性和符合倫理標準?

實驗中記者轉型為「提問架構師」與「輸出策展人」,這呼應了《Navigating the New Frontier》研究指出的趨勢:未來記者核心能力將從「寫作速度」轉向「問題設計」與「語境判斷」。就像《紐約時報》用AI分析加薩 2,000 磅炸彈坑時,記者的價值體現在將衛星數據轉化為具人權意義的提問。

3.透明性悖論的顯現

這是否也是一種對新聞生產流程的極端透明化嘗試? 既然 AI 的「思考」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對網路上海量現有資訊的學習和模仿,那麼這種「AI 新聞」是否反而更清晰地揭示了新聞生產背後的數據來源和潛在偏見?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Il Foglio》能夠更加透明地公開他們向 AI 提出的問題以及所使用的 AI 模型,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新聞的「生產過程」。

儘管《Il Foglio》未完全公開 AI 訓練數據,但其機械化生產過程意外揭示了新聞業的「黑箱慣性」。正如 AI 在讀者來信專欄坦承「還不會正確點咖啡」,這種「不完美的坦白」反而比傳統新聞的權威姿態更具反思價值——當所有內容都標明 AI 生成,是否比隱性使用演算法的新聞更符合倫理?

4.媒體素養的終極考驗

這是否也是對讀者「媒體素養」的一次終極考驗? 當新聞的生產者不再是擁有血肉和情感的人類時,讀者是否更能意識到需要以更加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資訊的來源和真實性?面對 AI 生成的內容,讀者是否會更加警惕,更加主動地去驗證資訊的可靠性,從而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

生產流程的極限測試:
透過完全自動化,暴露 AI 的邊界,如首期出現的拼寫錯誤與事實偏差,實證了Axios科技記者 Ryan Heath 的論斷:「AI是顯微鏡而非替代大腦」

讀者素養的壓力檢測:
當報頭標註「AI生成」成為默認標籤,反而促使讀者啟動批判性閱讀。這與哥倫比亞大學數據新聞教授Jonathan Soma的教學實驗不謀而合——強制標註AI輔助的報導,意外提升了受眾的資訊辨識力

行業對話的破冰槌:
該實驗引發的倫理爭議(如未明確的AI審核機制),恰為《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Journalism》研究預言的「新聞編輯室必要對話」提供了現實劇場。

實驗啟示:新聞未來的雙螺旋

《Il Foglio AI》啟示AI非新聞業的掘墓人,而是助力。自動化讓記者專注深度調查,人類判斷平衡演算法偏見,形成新的合作生態,捍衛追問真相的勇氣與詮釋世界的熱情。
AI非新聞業的掘墓人,而是助力。自動化讓記者專注深度調查,人類判斷平衡演算法偏見,形成新的合作生態,捍衛追問真相的勇氣與詮釋世界的熱情。

《Il Foglio AI》的啟示在於: AI 不是新聞業的掘墓人,而是 DNA 重組酶。當自動化處理了 60% 的數據整理工作,記者得以專注於普立茲獎級別的深度調查;當個性化推薦優化了讀者體驗,編輯部更需要人類的新聞判斷來平衡演算法偏見。

這場實驗最深刻的隱喻,或許藏在 AI 撰寫的讀者來信:「我不會點咖啡,但能幫你分析百萬數據。」 在機器的精準與人類的溫度之間,新聞業正演化出新的合作生態——不是人機替代,而是認知分工的再進化。當《Il Foglio》將報紙轉化為「新聞如何可能」的元文本,我們終於看見:在演算法的浪潮中,真正需要捍衛的不是紙媒的形體,而是追問真相的勇氣與詮釋世界的熱情。

結論:珍視新聞「人性」價值

《Il Foglio AI》的實驗,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都無疑為當前的新聞業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它迫使媒體人正視 AI 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潛力和風險,並引導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在 AI 時代,新聞機構應如何定位自身,記者又應如何發展自身的技能,以應對這場由技術革新帶來的變革。同時,這也提醒著每一位資訊接收者,在機器的喧囂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

或許,在 AI 的浪潮下,新聞的「人性」價值將會變得更加珍貴。人類記者所擁有的同理心、道德感、以及對複雜社會議題的深刻洞察,是冰冷的算法所無法取代的。而《Il Foglio》的這場極限實驗,或許正是在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提醒我們重新尋找並珍視新聞中那份獨特的「人性」價值。

小百科: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是一個源自古希臘的著名寓言,講述了關於權力、危險和隱憂的深刻道理。這個故事不僅在西方文化中廣為流傳,也成為了一個全球通用的隱喻,用來形容那些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卻充滿風險和危機的處境。

「達摩克利斯之劍」寓言提醒我們,權力伴隨風險,需居安思危。追求內心平和,謹慎對待科技發展,平衡創新與倫理,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迎接挑戰,實現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達摩克利斯之劍」寓言提醒我們,權力伴隨風險,需居安思危。追求內心平和,謹慎對待科技發展,平衡創新與倫理,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迎接挑戰,實現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達摩克利斯之劍」是一個永恆的警示,提醒我們在享受權力、地位和成功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警惕,意識到潛在的風險和危機。它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行為的後果,並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尋找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時代,「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故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

    • 權力與責任並重,擁有權力的人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和責任。
    • 居安思危,在順境中也要看到潛在的危機。
    • 追求內心的平和與滿足,而非被虛榮和物質所迷惑。
    • 謹慎對待科技發展,平衡創新與倫理,確保技術進步造福於全人類。
    •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從容不迫,迎接挑戰,並最終實現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留言

最近7日 大家都在閱讀…

流量暴跌還是逆襲?2025年3月核心更新完成

與 Yahoo 分道揚鑣?!數據視角的利弊分析